年11月4-5日,在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昌乐一中开展了选择性必修中结构模块第一章的试讲活动,出席的高备专家有北京师范大学魏锐副教授、山西省太原五中特级教师齐红涛,参加本次试讲活动的有昌乐一中张福涛校长及全校几十名化学老师,北师大的研究生助理,观摩本次活动的还有诸城实验中学王云辉校长以及化学组的十几位教师。本次试讲研讨活动分为两个环节:
01
试讲授课
本次试讲授课由两个部分组成,11月4日晚由亓美娟,刘晓娟,杨玉红,杜佳四位老师展示了自学质疑课堂,11月5日上午四位老师又分别展示了训练展示课堂。
昌乐一中的翻转课堂由自学质疑和训练展示两部分组成。课前,昌乐一中化学组做了精心的准备工作,在张福涛校长的带领下,对高二化学选择性必修2物质结构与性质第一章内容原子结构做了充分的备课,老师们集思广益,深入研读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注重培养学生动口动脑的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第一节是由亓美娟老师展示的《原子结构模型》,在前一天的自学质疑课中,学生们结合学案、教材和观看平板中的美丽的原子光谱实验、量子力学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微课,思考并完成了1.分析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的局限性;2.分析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的局限性;3.理解电子云与原子轨道等几个核心任务。在第二天的训练展示课上,亓老师引导学生结合玻尔理论分析了为什么在高压条件下原子会释放出有色光,并且明晰了能层、能级、原子轨道、电子云自旋状态等概念。
第二节是由刘晓娟老师展示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在前一天的自学质疑课中,学生自主完成了两个核心的探究活动:1.依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元素周期律,探究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2.依据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探究与其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的联系。在第二天的训练展示课上,刘老师引导学生梳理总结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几大原则,并总结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在原子轨道上的排布顺序,从价电子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周期表分区的关系。
第三节是由杨玉红老师展示的《元素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在前一天的自学质疑课中,学生在学案上用作图的形式描绘了同周期、同主族的原子半径及其变化规律,同周期、同主族的元素的电离能及其变化规律,金属活动性顺序与第一电离能的变化图,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电负性及其变化规律,金属活动性顺序与电负性的变化图,同周期原子半径随第一电离能的变化图等规律图。在第二天的训练展示课上,杨老师抛出了一个核心探究问题:在化合物中,决定各元素化合价正负的因素是什么?并引导学生寻找一个定量参数来对这一因素进行准确表达。首先,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从原子结构层面,你认为:有哪些定量数据,能用来描述不同原子吸引电子能力的强弱?并结合前一晚自学质疑学案中,学生所作的众多规律图,来寻找一个相关性更好的参数来表征这一因素,这就是电负性。同时,杨老师还引导学生分析了寻找参数的思路,这就是构建规律类的模型一般思路。例如,对于电子竞争力来说,我们就可以找到第一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等相关的参数,并且从中选取了相关性更好的电负性来作为表征电子竞争力规律的模型。
第四节是由杜佳老师展示的微项目《甲醛的危害与去除——利用电负性分析与预测物质性质》,在前一天的自学质疑课中,学生自主从原子电负性的角度分析了碳酸的形成过程,作为本项目开展的基础。在第二天的训练展示课上,杜老师引导学生从电负性角度依次完成了解释甲醛危害产生的原因、利用电负性预测反应活性部位、分析环境中甲醛如何去除等任务,并设计实验、动手验证了甲醛去除方案的预测。最后,杜老师带领学生梳理总结了本项目中借助电负性认识与预测有机化合物某些性质的思路和方法,首先找到可能发生反应的断键部位,然后利用电负性分析断键部位的电荷分布,再依据“正负结合”规律片段重组。
02
研讨及专家点评
11月5日下午,北师大魏锐副教授和昌乐一中张福涛校长带领出席的昌乐一中全体化学教师以及诸城实验中学的十几位化学老师们先针对“模型建构教学”这一话题进行了研讨,全体教师分为四组,分别对上午进行的四节课中关于模型建构的有关环节进行了讨论与反思,并且先从自身认识的角度去梳理了四节课的模型建构中“建构模型、评价模型、应用模型、模型局限”的基本思路。
教师分组研讨
魏锐副教授点评
张福涛校长点评
通过这样一种小组研讨式的讨论活动,老师们逐渐明确了结构模块教学的特点是从模型建构的思路与流程出发,去认识科学的本质。首先是建构模型,需要明确建构模型的目标、思路、过程和结果,以及在这个过程当中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比喻,和主观猜想、简化近似的成分。然后是评价模型,同样也是包括目标、思路、过程和结果四个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评价模型是取其优而非找到客观真实。在应用模型的部分,重点需要